Linux桌面20年回顧(第一至第四部分)總結

Ploum在其博客系列中回顧了20年來Linux桌面的發展歷程。他在2004年認為Linux已準備好成為主流桌面系統,於是開始為他人安裝Knoppix和Debian Woody,搭配GNOME 2和OpenOffice,並創建腳本簡化操作。他在FriWiki提出「完美桌面」構想,建議自動硬件檢測、統一Live CD與安裝CD、簡化用戶管理及類似應用商店的軟件安裝界面。他加入UserLinux項目,但因「過度討論細節」而無實質進展。後來,他參與Mark Shuttleworth資助的秘密項目「no-name-yet」,即Ubuntu,成為其早期測試者並創辦博客推廣。

2005-2006年,Ploum在LouvainLiNux分發Ubuntu CD,舉辦安裝派對,並撰寫首本Ubuntu書籍。他成為GNOME愛好者,卻對Ubuntu逐漸偏離Debian和GNOME感到失望。2010年,Ubuntu棄GNOME轉用自家Unity界面,同時Canonical的封閉項目(如Launchpad)令他質疑其開源承諾。與此同時,Nokia的Maemo(基於Debian和GNOME)在N770及N900展現潛力,但因管理不善及Stephen Elop的「燃燒平台」備忘錄而被終結,轉向Windows Phone。Elop的決定導致Nokia市場份額暴跌,最終被Microsoft低價收購。

隨着移動計算興起,桌面重要性下降,Ubuntu面臨挑戰。Ploum加入Lanedo,專注GNOME技術,卻目睹自由軟件理想在商業壓力下受挫,Ubuntu和Maemo均未能實現其早期願景。

Ploum是一名作家和工程師,熱衷於探索科技對社會的影響。

Ploum的Linux桌面20年回顧(第四部分):https://ploum.net/2025-07-23-linux_desktop4.html

2 Likes